南竿勝利及儲水沃淨水場操作效能評估及提升
- 2013/08/19
- 水環境科技
馬祖地區淨水場原水來自於水庫水,由於無污水分流,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即排入水庫,造成水庫水有機物及氨氮污染物濃度較高,導致水庫優養化問題嚴重。此外,水庫底層污泥因厭氧環境致原水溶解鐵、錳含量增加。另一方面,淨水場相關處理單元之操作方式未隨原水水質、水量變化作適度調整,如次氯酸鈉及硫酸鋁加藥量無法準確掌握,可能發生供水水質不穩之虞。本計畫主要目的為建立淨水場加藥之標準作業程序,並對淨水場執行現場操作效能評估,期能提出淨水場出水水質問題改善之對策,並建立淨水場最適操作模式。
水質分析結果顯示,水庫水之pH值、溶氧濃度、氨氮濃度、優勢藻種及藻類數量隨時間(季節)或水層高度而變化,pH值偏中鹼性,溶氧濃度於水溫低時較高,且夏季時深層水之溶氧濃度較低。距水庫底部3 m以內之深層水,濁度、鐵、錳及氨氮濃度皆較淺水層高。有機物分析結果顯示夏季水中溶解性有機物濃度較冬季高,且水中有機物多屬小分子之親水性物質。水庫內藻種及數量隨季節不同而變化,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勝利水庫水中平均藻類數量較儲水沃上壩及儲水沃下壩多,範圍為1,200~18,600 cells/mL,儲水沃上壩範圍為3,000~9,000 cells/mL,儲水沃下壩範圍為1,600~8,800 cells/mL,勝利水庫中優勢藻種以條狀藻(如阿式項圈藻、舟形藻或顆粒直鏈藻)為主,儲水沃上壩及儲水沃下壩於春、夏及秋季以球狀藻(如光滑鼓藻或布蘭圓篩藻)為主,冬季則轉變為條狀藻(如舟形藻或阿式項圈藻)。
前氧化加氯量方面,次氯酸鈉劑量3.0 mg/L as Cl以下,混沉後上澄液之總三鹵甲烷生成量可控制在80 μg/L之內。此外,雙加氯之加藥策略所產生之總三鹵甲烷高於單加氯,顯示雙加氯之氧化效果較單加氯佳。混凝劑加藥模式方面,勝利淨水場可利用強化混凝程序評估最適混凝劑量以提升有機物去除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