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管河川疏浚潛能及對河床變遷影響之評估研究(2/2)-以鳳山溪、後龍溪為例
河道疏濬之主要目的在於幫助洪水宣洩、增加河道輸砂能力,但過度且缺乏規劃之砂石採取,往往造成河床面下降、河道不穩定,進而危及河防結構物及跨河構造物之安全。因此,河道疏濬之規劃,應將相關因子予以考慮並利用一套疏濬標準評估程序,評估疏濬案之合宜性,俾使河道疏濬能達到預期之效益。
本研究以第二河川局轄管之中央管河川,鳳山溪、後龍溪為研究對象,藉由CCHE1D動床數模工具,進行各疏濬案之長短期沖淤模擬,評估各疏濬案對河防安全之影響,並引用Chang et al.(2004)、廖于慧(2009)等所發展之變量流橋墩沖刷模式,評估各疏濬案對橋墩沖刷之影響。本研究利用上述各項成果,提出一套中央管河川「疏濬潛能評估分析」之標準作業流程,並列出其分析步驟,主要評估項目可分為疏濬潛能分類及疏濬方式評估兩部分。疏濬潛能分為高、低、無疏濬潛能三個類別,係由通洪能力、流域產砂量、河段歷年沖淤情形等八項指標對目標河段進行評分,依指標門檻分數區分目標河段之疏濬潛能類別,當該目標河段經判定為具備疏濬潛能後,也需同時進行疏濬方式之研擬,最後獲得目標河段之疏濬潛能及其適合的疏濬方式,以供相關單位參考,評估疏濬案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