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砂觀測技術改善研發計畫(2/2)
目前國內進行之泥砂觀測作業,大部分係針對河川懸浮載運移及水庫蓄水範圍進行觀測,惟因大多泥沙之運移發生在少數的重大暴雨事件。泥砂之觀測雖然可以由人工觀測進行,但重大暴雨事件發生頻率不高且不容易預測,且暴雨期間具有人力動員、山區道路崩塌、觀測風險等困難,因此實務上無法仰賴不定期人工觀測獲得可靠的泥砂運移資料。積極推動自動化的泥砂觀測技術有其必要性,但目前尚無可靠的泥砂含量直接量測的現地方法,光學濁度(Turbidity)、超音波衰減特性、電學性質等參數皆與泥砂濃度具有間接的高度相關性,若能利用這些參數的連續自動觀測,回饋與結合人工或自動取樣的取樣時機,應可提高泥砂觀測的效能與時間解析度。
水利署於97年度持續進行自動化泥砂觀測之精度改良,並將原本3-rod之感測器,改良以同軸式感測器方式,大幅提升量測精度,並完成感測器直接進行溫度補償之方式等研究及改良工作。由於本項技術已漸趨純熟,惟在實際量測數據之分析比對上,受限於觀測數據之不足,需蒐集更多資料,俾利持續改進。另本技術擬推廣至實務層面,惟尚須建立測站設置、儀器設備、觀測方式流程、資料處理及維護保養之相關作業程序或標準,並對於該技術更進一步應用於不同水文觀測項目上,提出評估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