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績

返回

河川生態工程對水域流場與物理棲地條件影響之評估與研究—以頭前溪與鳳山溪為例(2/2)

近年來隨著河川生態工程概念之興起,國內已有為數不少之河川採行生態工程治河,然多數之規劃設計研究仍著重於保護工法之材料選用以及河防安全等,各項工法布置完成後對河川物理棲地條件之長期影響則較少有嚴謹之探討。有鑑於此,本計畫之目的在研選適合進行河川物理棲地條件評估之一維與二維河川水理輸砂模式,並以頭前溪與鳳山溪為例,分別於上、中與下游選取應用河段進行生態工程規劃,同時利用研選之模式評估河川保護工法對物理棲地條件之短期與長期影響。

本研究為二年計畫,今年為第二年,主要工作項目為鳳山溪生態工程規劃、鳳山溪現況河川棲地條件評估、河川保護工法對物理棲地條件影響以及頭前溪與鳳山溪應用案例綜合檢討評估。在鳳山溪生態工程規劃方面,本計畫於今年度針對南和堤防與麻園堤防河段進行河道疏浚之規劃設計,而石頭坑堤防河段則進行丁壩工之規劃布置。安全分析成果顯示三個河段所布置之保護工皆可有效減緩堤防基腳或河床沖刷潛勢,達到滿足河防安全之目的。

在鳳山溪現況河川棲地條件評估方面,巨棲地條件評估成果顯示洪水時期流況均集中於深流,全流域歧異度均偏低;此外微棲地條件評估成果顯示若以明潭吻蝦虎、粗首鱲與台灣石魚賓為指標物種,則南和堤防、石頭坑堤防與麻園堤防等三個河段之較佳流量區間分別為Qopt≧1.86 cms、Qopt≧2.26 cms以及Qopt≧1.37 cms。

在河川保護工法對物理棲地條件影響方面,依據微棲地評估成果顯示,在南和堤防與麻園堤防河段中,若適度進行疏浚後,南和堤防河段呈現明潭吻蝦虎、粗首鱲與台灣石魚賓三種指標物種之權重可用棲地面積比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台灣石魚賓增加比例最為顯著。然而麻園堤防河段,針對明潭吻蝦虎與粗首鱲此二種物種,其權重可用棲地面積比則呈現下降的趨勢。另外石頭坑堤防河段布置6座丁壩群後,在常流量之條件下,明潭吻蝦虎與粗首鱲之可用棲地面積比皆有增加之趨勢,且較佳流量區間之範圍亦有所增加,因此河川實際流量介於較佳流量區間之發生機率亦相形提高,其中尤以冬季之提高幅度最大。

在頭前溪與鳳山溪應用案例綜合檢討評估方面,綜合兩年之案例分析結果可發現,固床工與丁壩工之設置對水域物理棲地條件均具有正面之影響,而河道疏浚對於物理棲地的正負面影響,尚無法獲致一明確之定論。上述結論是否適用於頭前溪與鳳山溪其他河段或台灣其他河川則仍須持續之調查與研究。

 

99I017(99.5.24~9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