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績

返回

104年度水深資料及高程基準分析工作案

本計畫為「101年度水深資料及高程基準分析工作案」之後續擴充工作。在本計畫中,有兩大性質的分項,其一為水深資料分析與後續處理。該項資料為針對前案「以透水光達測繪技術測製東沙地區數值地形模型工作」,所蒐集之東沙環礁與澎湖地區之測深光達數據,工作包含衍生產品如等深線、塊礁分布圖等之維護、編修、及其他形態之數據使用,本年度檢核並修正101年度產製之東沙地區1公尺等深線異常處。其二為高程基準與系統,高程系統可以分為正高、橢球高、與潮位高。橢球高部分,本計畫對最早建立的八個衛星追蹤站進行穩定度分析;潮位部分則包含東沙、基隆等地潮位站之維護與數據之分析、以及以東沙環礁為主之大地起伏模型分析。本計畫之衛星追蹤站的穩定度分析,包含兩個主要分項,一為長期觀測數據分析,另一為副點與主點相對關係之檢測。衛星追蹤站長時觀測數據分析顯示,整體而言臺灣本島內衛星追蹤站E方向速度場向東偏移且自北而南趨勢遞減,至最南端KDNM為向西偏移;N方向速度場均為向南偏移且由北至南量值遞減。離島TNSM、KMNM及MZUM之E、N方向速度場一致,約為3 cm/yr 及-1 cm/yr。副點與主點相對關係則根據時測數據均無顯著移位之發現。

東沙潮位站數據分析成果,由潮位觀測數據求得算數平均海水面為-0.0561m,調和分析得平均海水面為-0.0527m。基隆新設潮位站數據分析,音波式潮位觀測數據經分析以算數平均求平均海水面為0.0881m,調和分析得平均海水面為0.0996m;壓力式潮位觀測數據經分析以算數平均求平均海水面為0.0396m,調和分析得平均海水面為0.0389m;雷達式潮位觀測數據經分析以算數平均求平均海水面為0.0843m,調和分析得平均海水面為0.0846m。基隆臨時潮位站潮位觀測數據經分析以算數平均求平均海水面為-0.0533m,調和分析得平均海水面為-0.0426m。

針對後續研究建議持續東沙潮位站、基隆地區新設及臨時潮位站定期更新維護,以獲得長期數據供後續設置規劃及潮位分析使用,為未來發展建立基礎。同時由於測量之便利性與經濟效益,橢球高已為高程中重要的一環,建議探討基於正高之現有高程系統以及橢球高系統的限制與穩定性,及以橢球高為高程系統之適當性。海域測量,潮位高為其基本,建議深入探討海陸一體之高程系統建立。其中,全球性之潮位模式如DTU10、TCXO7.2等,均有參考價值,可做為區域性高解析度潮位模型建置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