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績

返回

臺灣河川輸砂公式建置及應用研究(1/3)

一、計畫緣起與目的

臺灣河川坡陡流急、沖淤劇烈,受到降雨極端、水文特性驟變、地形變化劇烈與地質年輕等之影響,輸砂量頗為驚人,既有國外常用之輸砂公式,有其粒徑、坡度與流量範圍,應用於臺灣河川之適用性與不確定性值得加以探討。本計畫針對臺灣河川之土砂特性,如河床質粒徑、泥砂濃度等,檢討不同土砂特性下之輸砂行為,進行本土輸砂公式之建置與應用研究,以利後續河川治理規劃及流域管理。藉由基本資料收集、國內外輸砂公式之回顧與評估,配合相關資料之補充調查與監測,探討流域土砂、水文、地文與輸砂量之關係,以國際合作交流形式,進行臺灣本土輸砂公式之建置與應用研究,辦理相關學術與實務交流及教育訓練工作,提升臺灣水利工程師在輸砂課題之技術能力。

本計畫分三年進行,本(第一)年度以臺灣典型卵礫石河川大甲溪為計畫範圍,完成相關水文、地文資料之收集;河床質粒徑採樣體積法採樣、表面法補充調查;大甲溪水文觀測站之儀器建置、濃度取樣、流速量測;彙整國內外相關輸砂公式;既有輸砂公式於大甲溪之評估;最後,建立輸砂公式相關程式模組,進行一維河道動床模式於大甲溪之模擬,作為後續年度本土化輸砂公式建置與應用研究之基礎。

二、基本資料之收集、彙整與分析

收集臺灣河川與研究範圍之相關基本資料,包括流域水文、地文、泥砂等,並進行彙整分析。輸砂公式為水流相對穩定且沖淤平衡下所計算之輸砂能力,並避免水流為減載情形,本年度以臺灣典型卵礫石河川大甲溪為計畫範圍,根據歷年河床沖淤趨勢分析,挑選沖淤互見或淤積為主之河段為研究河段 (松鶴橋至東勢大橋)。大甲溪歷年河床質粒徑並無一般河川上游粒徑粗、下游至河口粒徑細之趨勢,評估其原因,係上游相關堰壩長期阻擋泥砂,降低泥砂運動之連續性,且受到早期砂石過度開採,及921地震河床隆起抬升,使石岡壩下游河段沖刷明顯,導致整體粒徑粗化。此外,大甲溪下游兩岸之河階地崩塌、歷年洪水造成高灘地劇烈沖刷,將粗粒徑材料帶往下游堆積,皆為導致大甲溪下游粒徑相對上游較粗之原因。

大甲溪歷年有龍安橋及白鹿橋兩站之懸浮載濃度資料,其中龍安橋測站統計年份自民國102年迄今,雖年份較短但河寬、通水面積、流速、水深、流量等觀測資訊較完整,其資料可用以進行輸砂公式之評估與建置。

三、臺灣河川泥砂運移特性現地調查

針對大甲溪研究河段,以輸砂公式建置需求為前提,進行泥砂特性資料之補充調查,包括河床質粒徑採樣、泥砂濃度取樣、水位及流速量測等。採用表面法與體積法進行河床質補充調查,本年度表面法調查8組河岸、2組高灘地、2組河道水流中之河床質。歷年之護甲層多屬卵礫石以上之材料,97、100及104年之D50整體平均相較72年有粗化趨勢。本年度體積法進行20處之採樣,松鶴橋至東勢大橋之D50介於26 ~ 105毫米間,其中護甲層之D50介於30.5 ~ 115毫米,底層之D50介於23 ~ 100毫米。

關於流速量測與泥砂濃度取樣成果,說明如下:

(1)松鶴橋共量測20組數據,數據範圍水面寬約自16 ~ 100公尺,平均流速約自每秒0.28 ~ 2.73公尺,測點最大表面流速約為每秒3.07公尺,發生於9月29日之中央深槽測點位置。本年度懸浮載濃度觀測範圍約自2 ~ 14,894 ppm。

(2)龍安橋共量測20組數據,數據範圍水面寬約為17 ~ 205公尺,平均流速約為每秒0.49 ~ 2.5公尺,測點最大表面流速約為每秒4.7公尺,發生於5月27日之中央深槽測點位置。本年度懸浮載濃度觀測範圍約自3 ~ 16,673 ppm。

(3)東勢大橋共量測20組數據,數據範圍水面寬約為51 ~ 140公尺,平均流速約為每秒0.74 ~ 2.01公尺,測點最大表面流速約為每秒4.7公尺,發生於5月27日之中央深槽測點位置。本年度懸浮載濃度觀測範圍約自6 ~ 19,871 ppm。

四、流域水文、地文與輸砂量關係之探討

以流域土砂特性為分析基礎,探討其水文、地文與輸砂量之關係。以集水區面積及年逕流量之乘積為變數,建立兩者之複相關式,可知輸砂量之最大值約為平均值之2.4倍,若僅以年逕流量為控制變數時,輸砂量之最大值約為平均值之3.1倍。由大甲溪各河段沖淤趨勢可知,各河段推移質流入量皆大於流出量,意謂大甲溪河段河道呈淤積趨勢,淤積量以德基水庫至天輪壩間河段為最多,其次為天輪壩至馬鞍壩間河段。

由大甲溪無因次輸砂量之敏感度分析結果可知,隨著流速增加,輸砂量有增加之趨勢,且推移載受到流速之影響相對懸浮載大。輸砂量與底床坡度之大小頗具有相關性,當底床坡度增加時,輸砂量同樣有增加之趨勢,且推移載輸砂量同樣明顯受到底床坡度之影響,當坡度達0.02以上時,輸砂量將大增。

五、本土化輸砂公式之初步建立

針對研究河段,與國際著名輸砂學者吳偉明教授合作,以其既有輸砂公式為基礎共同合作研發修正,以三年時間進行本土化輸砂公式之建立,其流程包括三大步驟:(1)既有輸砂公式於臺灣河川之評估;(2)本土化輸砂公式之建立;(3)本土化輸砂公式之驗證、評估與修正。

回顧國內外既有河川輸砂、坡地土砂運移相關公式等,評估檢討其可靠度、不確定性、適用條件等,並針對輸砂公式建置之概念進行說明,彙整國內外河床質載、推移載、懸浮載之相關公式如附錄三所示,以作為後續臺灣本土輸砂公式建置之基礎。

龍安橋站輸砂量之評估,各家輸砂公式中以Wu et al. (2000)計算之可靠度為最高,約有51.32 %之計算結果落於0.5≦r≦2.0之誤差分析區間(r=計算/實測輸砂量);其次為Zhang formula (1961),約有35.53 %之計算結果落於0.5≦r≦2.0之誤差分析區間;Ackers-White (1973) revised by Proffitt & Sutherland (1983)可考慮粗細砂運移特性之不同,約有31.58 %之計算結果落於0.5≦r≦2.0之誤差分析區間。

松鶴橋站輸砂量之評估,觀測數據多為低流量且沖洗載含量高,各家輸砂公式計算之可靠度偏低;Wu et al. (2000)公式計算之單寬懸浮載輸砂量,僅有13.64 %落於0.5≦r≦2.0之誤差分析區間。東勢大橋站輸砂量計算情形以Ackers-White (1973) revised by Proffitt & Sutherland (1983)相對較佳,約有29.17 %落於0.5≦r≦2.0之誤差分析區間,其他公式約有12.5 ~ 16.67 %落於0.5≦r≦2.0之誤差分析區間。

根據本計畫收集與觀測大甲溪之144組資料,綜合評估輸砂公式可靠度,依序以Wu et al. (2000)公式、Zhang formula (1961)、Ackers-White formula (1973) revised by Proffitt & Sutherland (1983)較適用於臺灣之卵礫石河床。

六、本土化輸砂公式整合於既有數值模式

經模式優選後,選定水利署既有之數值模式SRH-1D模式,將本土化輸砂公式整合於數值模式,利用基本資料進行相關測試模擬。經模擬100年11月 ~ 101年10月間數場代表颱洪事件,採用Wu et al. (2000)之模擬結果與實測趨勢相近,另挑選CCHE1D模式進行比較。CCHE1D模式於松鶴橋下游2公里及東勢大橋上游5公里處,模擬底床沖刷有些許高估趨勢,而SRH-1D模式之模擬結果相對與實測相近。

經比較不同輸砂公式之模擬與實測底床高程差,不少河段有明顯淤積及沖刷高估情形,最大可達55公尺,不同輸砂公式之平均絕對誤差約為1.29 ~ 15.13公尺,其中以Wu et al. (2000)公式模擬之1.29公尺為最佳,而Ackers and White's method (1973)公式模擬之15.13公尺為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