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河口段生態水利整體規劃及舊港島分流工效益評估研究(2/2)
頭前溪河口段受到外海波浪、潮汐、流量交匯之水理輸砂影響,歷年來變遷頗為顯著。水利署自民國94年起,陸續辦理河口段之治理規劃檢討、物模試驗、數模研究及工程執行規劃等計畫。目前河口段相關工程已完工約兩年,河床已開始出現回淤情形,其中舊港島分流工、苦苓腳凹岸丁壩及河口段疏濬等之效益,值得持續評估探討與研究。此外,為提升河川生態環境之維護與保育概念,結合水文、地文、人文、生物、空間利用,整合相關水利工程措施,營造浮覆地與生態棲地環境,研擬頭前溪河口段生態水利整體規劃,作為未來國內河口治理規劃之參考。
本計畫藉由動床數模工具,進行頭前溪河口段各項工程包括苦苓腳凹岸丁壩群、舊港島分流工、舊港島環島護岸及疏濬等改善方案模擬,依據改善方案布置後之水理、底床沖淤變化,提出設置長32m、寬2m、頂高EL.6m之弧形擋水牆作為溢淹防治工法、縮短1號壩長度至80m及進行河道疏濬等改善建議方案,使頭前溪河口段於Q100計畫流量下之洪水位平均降低0.5m,舊港島溢淹面積由零方案之18.8公頃減少為5.5公頃,平均淹水深度由零方案之0.9m降低為0.4m,有助於提升兩岸與舊港島河防安全。彙整河川復育模式分析成果、改善建議方案與公民參與意見,可知河道疏濬措施為三者之共識,據此可提出生態水利整體規劃方案:依據疏濬改善建議方案進行河道疏濬,以維持通洪面積、提升河口段河防安全,而透過疏濬減少舊港島出海口側之卵礫石,應可有效增加水筆仔植生數量及範圍,進而利用水筆仔導水之功能,使得河道深槽得以刷深,進而確立河道深槽區及高灘地之邊界,另有豐富生物多樣性及淨化舊港島廢棄排水水質之附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