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岩質河床沖蝕模式之建立(2/3)
台灣西部中央管河川之中下游多流經軟弱年輕地質區,該河川區域在受到自然環境變化或人為開發利用的影響,已有多處軟弱岩質河床發生護甲層流失或劇烈沖蝕等現象。由於軟岩抗侵蝕能力低,洪水作用下之沖蝕速率可能與硬岩相差達到一個數量級以上,快速的下切侵蝕作用可造成河川型態持續發生變化,造成河岸或人工構造物的不穩定進而發生破壞。因此,必須充分掌握軟岩質河床河岸之沖蝕機制及沖蝕速率,方能進行適當的河川規劃治理。
為發展台灣河川適用之軟岩質河床沖蝕模式,提供數值模式進行沖淤模擬,本計畫選擇八掌溪與大安溪之軟岩沖蝕河段為主要研究河段,建置其歷史沖蝕資料以及監測計畫期間沖蝕資料,搭配大漢溪等其他三條主要河川之軟岩沖蝕河段之既有沖蝕資料,進行詳細之現地軟岩河床沖蝕特性調查,以作為軟岩質河床沖蝕模式及拓寬模式發展之基礎資料,並歸納軟岩河床沖蝕成因與影響因素,提出軟岩質河床沖蝕評估流程及因應策略。本計畫本年度完成基本資料與文獻持續蒐集、八掌溪觸口堰至仁義潭攔河堰河段及大安溪軟岩沖蝕河段沖蝕資料持續建置、軟岩沖蝕河段(包含大漢溪溪洲橋至崁津橋河段、大漢溪武嶺橋至鳶山堰河段、及八掌溪仁義潭攔河堰至斷面95河段)沖蝕特性調查與探討、軟岩沖蝕模式研發與測試、軟岩河岸拓寬模式研發與測試、軟岩沖蝕與河岸拓寬模式之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