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績

返回

頭前溪流域基本屬性資料庫之建立(3/3)

台灣早期之河川治理主要目的皆在防止立即性洪水災害,因此乃以建造防洪工程為主要手段。時至今日,環境意識高漲,河川所扮演的角色也開始多元化,隨著社會變遷及治理河川技術的提升,帶給河川的衝擊愈來愈大,且是持續長遠而不可逆轉的。

以往在擬定河川工程計畫時,未將河川網路與集水區視為一體。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未來河川規劃將朝向整體規劃由“線”拓展至“面”之整體考量;故治本之法應由集水區至河口、海岸作全流域之整體治理規劃,使河川治理在滿足治水、利水的條件下兼具生態環境保育之功能,並創造親水性水邊空間等綜合性功能為新的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對於流域整體規劃尚屬萌芽階段,建立一基本資料庫及地理資訊系統,達到頭前溪為例,建立河川流域整體規劃之地理資訊資料庫模式,以作為流域整治規劃時之重要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