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績

返回

水庫沈滓運移模式研究與應用(1/2)--以石門水庫為例

台灣地區山高坡陡,河川流短湍急;降雨量雖然豐富,但豐枯懸殊,因此水資源之利用常以建造水庫調節水量。但台灣地區因地質條件不佳,山區地質鬆軟,再加上多年來山坡地的大量開發,水土保持工作未落實,每逢颱風暴雨侵襲,山洪自上游挾帶大量土石奔馳而下,淤積於庫內,造成水庫在蓄水的同時也兼蓄砂。根據水資會83年的統計資料,台灣水庫每年的泥砂淤積總量高達14,600,000立方公尺,相當於一座明德水庫之設計有效容量。在優良壩址有限,復以工商發展、土地價值不菲,及環保、生態意識高漲,使得構建大型水庫以獲得新水源的開發方式,必須付出高昂的土地成本與社會成本,而日益降低其作為開發新水源方式的可行性。因此,如何減少水庫淤積,以延長現有水庫壽命,並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實為當務之急。為了保持庫容,減少或清除水庫淤積,首先必須研究入庫泥砂在水庫內之運移、沖淤和分佈的規律,而數值模擬即是最佳的工具之一。數值模擬具有預測的功能,可輔助解答水庫淤砂在規劃、設計及運行階段所面臨到的問題。因此,考量台灣水庫淤砂的特性,發展適用於台灣地區水庫沈滓運移數值模式,配合實際案例之模擬,以具體分析台灣水庫淤砂的相關課題,不失為值得探討的方向。

本計畫最主要的目的乃擬發展一水庫沈滓運移數值模式,且擇定石門水庫基本資料,以進行模式的評估模擬工作,期望此計畫數值模式開發完成後,將來能提供與水庫管理單位作為評估分析之工具,研討具體可行之方案,以為水庫營運策略參考之依據。本計畫同時評估測式USBR所發展之GSTARS 3.0模式,協助中美水庫淤積技術合作相關工作事宜,並編修NETSTARS模式英文使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