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績

返回

生態工法分析模式及設計要點研究(2/2)

本計畫首先藉由探討河川物理與生態之特性,並經由國外魚類棲地的營造及國內中央管河川筏子溪與卑南溪生態工法的設計案例中,瞭解河川生態工法的執行需於河防安全下,基於對生態系統深切的認知,進行河防工程及生態保育或復育,而善用模式之分析亦可增加計畫的可行性。在工法技術的探討方面,蒐集現階段國內河岸保護與丁壩工及固床工破壞的原因,探討其設計原則。由設計原則探討顯示,國內之設計大多採行國外常用之分析方式,然而國內河川工程之破壞卻時有所聞,探究原因主要為台灣河川沖淤激烈,基礎淘刷嚴重及工程布置時往往忽略河川物理特性。

本研究為配合生態工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原則,自行發展植生護岸安定分析模式外,亦蒐集整理適合台灣河川中下游之植物種類及特性,以期能提供未來在生態治河中河岸安定分析與植栽物種選擇之參考。此外,亦針對可用於河川穩定分析的模式進行功能探討,並提出各模式於設計上之輔助。

本年度河川生態工法設計要點完成以下工作項目: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完成先期規劃之重要性,內容探討先期規劃的內容及項目,並研擬工法的選用與布置流程。

<!--[if !supportLists]-->二、<!--[endif]-->針對適合於河川生態工法之河川環境調查方式提出建議。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完成河川生態工法設計要點,內容包含設計原則的建立、生態工法設計要點考量流量及相關經驗公式。最後整合各工法檢核公式及設計時生態應考量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