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實績

返回

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之發展與現地試驗研究(3/3)

一、計畫緣起與目的

台灣近年來由於地下水抽用量激增,遠超過地下水補注量,已造成部份地區地層下陷與地下水鹽化。工廠有機溶劑、地下油管與地下油槽破裂造成農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有鑑於此,環保署依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開始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並著手地下水污染場址整治工作。此外,經濟部水利署辦理「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定期進行地下水水質檢測工作,瞭解地下水水質污染概況。惟目前國內尚無一套由國人自行開發之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以資應用,因此爰辦理「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之發展與現地試驗研究」計畫。

「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之發展與現地試驗研究」計畫之目的係發展一套由國人自行研發適合大區域及小範圍模擬之多含水層系統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並藉由地下水污染傳輸現地試驗,輔以實驗室砂箱試驗,推估地下水及污染物傳輸等相關地質參數。其研究結果可提供經濟部水利署及相關單位作為管制地下水抽取與整治地下水污染之參考工具。

 

二、計畫預期成果

本計畫分三年逐步實施,其各年度之預期成果分別為:

第一年:多含水層系統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之發展、建立與驗證,並建置一完整地下水流及質量傳輸試驗及監測場址。

第二年:模式發展部份,應用第一年發展、建立及驗證完成之多含水層系統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進行現地模擬,並進一步研發含地下水密度變化之模式,以加強地下水質量傳輸之模擬功能。試驗方面,除了進一步執行相關水文地質參數試驗,包括垂直水力傳導係數試驗、非等向水文參數分析、地電阻3-D水文地質影像分析,並同時進行現地示蹤劑試驗與砂箱試驗。

 

第三年:應用具密度變化之多含水層系統地下水質量傳輸模式,模擬海水入侵,並提出地下水流與質量傳輸之相關地質參數模型。辦理教育訓練,將研究中所發展之模式,技術轉移給水利署相關人員。